歷史沿革

漢光教育基金會為現任董事長宋具芳女士,熱衷於推廣中華傳統經典文化,進而達到傳承的目的下,經教育部申請核准,於民國92年初所成立的正式公益組織。

為加深傳統藝術文化的推廣,民國94年委託「北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」舉辦「暑期兒童說唱研習營」以實際行動宣揚傳統文化美學,向各個年齡層深耕說唱藝術,為復興傳統技藝盡心盡力。

以鼓勵文化創意精神為經、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文學為緯,將古典詩詞傳統靈魂綻放新光彩。以音樂融合古典詩詞的創新手法,於民國95年舉辦第一屆「舊愛新歡-古典詩詞譜曲創作暨歌唱表演競賽」成為漢光教育基金會的重點推廣業務之一。

以大專院校為推廣起點,由台北大學首辦活動,之後於各校間常態輪流舉辦。

直至民國99年辦理「第五屆舊愛新歡競賽」在評審標準及活動形式上作了大幅改變,重新界定活動規則,將「舊愛」設定為過往已經傳唱之詩詞曲譜,由高中校園組隊進行之歌唱競賽,「新歡」調整為自高中以上,持有學生身份的個人譜曲創作暨歌唱競賽,並委託漢光創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專案執行。

為加大漢文化拓展的版圖,民國96年開始舉辦三大點燈活動包含「作文巡迴講座」、「說唱藝術研習營」隔年接續舉辦「漢光盃語文競賽」,期望透過巡迴方式點燃文化薪火。

於民國100年轉型擴大為「文化點燈創藝營」,以語文教學創意為核心課程,厚植語文教學之廣度與深度,增設文化創意及詩詞吟唱課程,總計四大組別課。

搭上數位潮流的趨勢,民國99年將「漢字動畫觀摩邀請」轉型定名為「漢字動畫創意競賽」,透過數位創作方式呈現專屬於華人的文化創意資產;103年因應資訊科技快速發展,競賽增設「微電影組」,並正式更名為「漢字多媒體創意競賽」。民國106年邀請台灣教師工會合作,將「漢字動畫創意競賽」中40部得獎影片作品,設計為課堂教案,細分品格教育、字義、生命歷程、環境科學、等各類主題,走進校園讓在校老師當教材教案使用。

「漢脈講堂」於民國100年正式更名為「漢光有藝室」,在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持續進行多場文創相關議題講座,包含「文創盛宴‧名廚四拼」、「文創六談」、「文創日本」、「文創英國」、「文創經濟」、「文創入菜」。

同年主力贊助台北市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辦理A Cappella大賽與音樂會,並設立「漢光A Cappella編曲獎/演唱獎」,將古典文學注入現代A Cappella,當古典文學遇上流行音樂所激發的感動,藉由歌聲傳達,賦予傳統文化新生命。

為活化漢字教育,翻轉傳統的學習方式,民國104年與中山堂合辦第一屆【創藝寫書法】活動「漢字2015喜羊羊」以饅頭為紙、墨魚汁為墨,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記憶饅頭,讓小朋友從做中學習,藉由講師的細膩解說、體驗有趣的實作課程,展現字的藝術之美,領略漢字的魅力。

隔年舉辦漢光成果發表會,集結漢光十年來的活動專案成果,以展覽展演的形式呈現,期勉為推動藝術教育文化創意生根盡最大努力,讓全球華人能更了解中華文化,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做永續保存。

秉持以創新精神為出發點,將漢文化走入人群、帶進生活,民國107年舉辦【「漢」動我心交響詩音樂會】為台灣第一個將中國古典詩詞,以詩入樂巧妙融合交響樂的演出,以音樂再現詩詞之美,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。

為使詩詞教育傳承達到最大效果,民國109年漢光從舊愛新歡比賽活動中收集超過兩千多件報名歌曲,經由各方專家評審精選出得獎歌曲,重點推出並推向國際,建置「漢音樂典藏網站」每首歌曲包含朝代、詞曲作者、詞牌名、詩詞賞析、歌曲樂譜與優質音檔,可方便使用者線上收聽。亦能成為現代音樂創作者的教學案例參考或示範。

民國110年為使漢字知識推廣管道更加多元化,漢光自製動畫短片「甲正經週報」。透過本會官網、粉絲專業等管道,以自然、節慶文化、國學等知識與六書造字原則規劃不同題材,加以製作。讓字詞不再枯燥,文化不再遙遠,更貼近現代生活。

為翻轉漢字教育,以創新、有趣的教案內容賦予漢字詩詞課程嶄新的活水,與台北曲藝團合作「漢字之美、詩詞之妙」課程,民國111年因應疫情局勢,並貼合科技趨勢、時代潮流,將傳統教育搬到線上教學,提供學童不一樣的教學環境。

民國112年啟動文化扎根計畫,與宜蘭大學合作,開設「華人生活美學與習作課程」透過理論講解及實作,學生皆能感受蘊含於文字詩詞中的價值與情感,提升學生建構對雅文化與生活美學的認知。擴大辦理至復興國中、蘭陽女中、東吳大學以及輔英科技大學等學校。

同年舉辦漢光教育基金會二十周年慶祝活動暨回顧展覽,以數位科技為媒介,呈現漢光二十年來推行漢文化的成果,邀請學術界的知名講師進行論壇演講,與觀眾建構專業的學術交流,藉由展覽的點綴,讓更多喜歡漢光的朋友們與漢光繼續前行,使寶貴的中華文化綿延不絕,再創新猷。